創業新聞

寫給有創業夢的你:為什麼我在創業失敗後,重新拼下1%成功率

升級商務中心/創業心得
2016.06.14 by 浿機
 
創業是場與自己的耐力競賽,你要付出200%,拼下那1%的成功率

在創業家兼時尚部落客的雙重身份下,最常被問到,我是如何起步並同時兼顧?

其實本是職場上班族的我,一步步開啟創業人生,
靠一個念頭:「何不把喜歡分享時尚與生活的熱誠變成工作!」

當然過程不總是順利,看過職場不同面向、經歷創業失敗,到構築現在的團隊,
是每一次的經驗讓我學會「找到自我價值與定位」的重要性。

從我的角度出發,寫給每個懷抱創業夢、對經營個人品牌有興趣的人,希望我的經驗能幫到你們。

Q1:台灣擁有創業夢的人全球第一,你認為創業前要有的正確心態有哪些?
A:創業像馬拉松,ㄧ旦開始就不會有停下來的一天,及不斷跌倒的可能。

第一個要有的正確心態:砍掉重練。

一般白手起家、微型創業的人,一定是自己跟自己接力,沒有太多人能幫你,任何事情都是砍掉重做的。

公司草創期,我什麼都學什麼都做,一手包辦拍攝、修圖、剪片、企劃,甚至背後的會計、成本與定價、出貨等,累積全方位的技能。

第二個要有的正確心態:失敗是很正常的。

經濟部中小企業處曾經提供數據:「創業五年後存活下來的機率是1%。」
2013年,我第一次創業就失敗的The Gallery,線上販賣服飾兼生活小物的電商,是最活生生的例子。

創業後的半年蜜月期很順遂,在那之後卻才是真正考驗。
我開始面臨到商品銷售速度緩慢、業績難以達標,種種困境讓我決定暫緩下來審視問題,創業三年後收手歇業。

來到2021年,現在的溝通平台和管道更多元,在消費型態不斷改變下,創立一個品牌的蜜月期更是短暫。

所以,你的心臟一定要強、不能逃避,並且具備與時俱進的能力。

Q2:當身份轉變,從員工到老闆最大的差別在於?
A:看事情的角度,當員工最多看180 度,當老闆需要看到360度。

不同的立場,不同的格局

上班族只需專注份內工作、單一部門,一旦你是老闆,將個人績效擴大到公司成敗,
需要看的是全方位視野,和整合所有部門的方向,否則容易導致策略執行不一致。

大至企劃提案、小至客服服務,了解公司全盤面貌和運作體系後,
未來需要長遠規劃與遇到問題時,才有機會做出更正確的決策跟判斷力。

Q3:你在創業路上學到最震撼的一課?
A:人!如何把員工的心留住、有效溝通是最難的。

27歲的我就開始學著當老闆,年輕時不懂的還太多,特別是帶人這塊,
曾與員工產生爭執、集體離職的情況,一度懷疑自己是不是這塊料。

永遠不要覺得都是「別人」的問題

因為失敗我才了解到,團隊和諧與換位思考的重要性。

了解你的合作夥伴,是領導不可或缺的一環。

每月與員工一對一面談,是我即便花費時間成本也要做的投資,熟悉每個人的想法,
遇到問題,能更站在對方立場思考「為什麼他要這樣做?」​大大降低溝通誤差。

「最終目標不是把人留在辦公室,而是把人的『心』留在辦公室裡」,是我當老闆一直記得的事。

​Q4:想問關於你用人的眉角?
A:人才是公司能長期經營、穩定成長的關鍵,不只要過濾掉錯的人,更要找到對的人。

有時候用錯人,是因為你不清楚你需要什麼樣的人才。

面對職位空缺,先清楚公司目前情況與規劃,並依照公司文化、目前工作型態,去找相對應的人才。
而不是缺一個、補一個,讓公司原地空轉。

用人眉角一:面談後的第一印象

面試是公司和人才互相了解的過程,我的經驗是和面談者聊得太開心、缺乏印象的面試過程都不好。
在面談過程中擁有穩重與禮貌度,這樣的人才是最後留得長久的。

用人眉角二:細心

我們的工作需要比別人還細心,我會從履歷上的專長、經歷看能突顯細心的特點。

用人眉角三:斜槓能力

現在的團隊,其實很多是三類組踏入文組、創意類工作。
我喜歡看見這個人,在工作旅途外發展的其他興趣,看他對生活抱持的熱情,能否投射到工作上。

找到對的人,自然能凝聚更大力量,將公司推向更好舞台。

Q5:工作收入穩定卻缺乏熱情的話,該兼職創業,還是勇敢離職全心投入?
A:創業是要投入百分之兩百的心力,拼1%的成功。先問自己:「準備好了沒?」

有想創業的心固然好,但創業不只是「賣東西」這麼簡單。

撐起一家公司背後的專業知識與架構,包含品牌定位、商品流程、行銷財務、人員配置等,都是你在「勇敢」創業前要做好的準備。

如果你的工作允許有灰色地帶,並且有多出來的彈性時間,保守做法是:從兼職一步步到擴項創業。

先從創業「實習生」開始,花最低的風險,賺最貴的學習經驗

這是一塊你未知的領域,在有固定收入支持下,撥出空檔邊做邊學,累積專業能力。

過程中逐步了解市場環境、競爭者,試水溫摸清楚品牌的發展機會,一面建立人脈、培養固定客群,能將風險降低、不重複做白工。
等待市場時機成熟,及品牌的經營模式步入穩定軌道後,再全心投入也不遲。

但如果你這樣都無法兩邊兼顧的話,不輕易創業會是我最真心的建議。

Q6:品牌塑造與定位,對於公司、個人品牌都是重要核心,應該怎麼做?
A:不要複製別人!找到你/品牌的強項,並以各種形式強化它。

第一眼要「留下印象」
第二眼要「傳遞你/品牌的形象與特色」
第三眼後「以品牌強項深植人心」


一家新創企業的靈魂,絕對不能試圖滿足所有人需求的商品或內容,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,什麼都想做,反而容易什麼都做不好。

懂得以個人特色創造辯識度,並透過研究、改善,專注將它發展成穩固的品牌強項,拉出與現有市場的差異,走出你的不可取代。

Q7:能跟我們分享在創業後需要注意的風險?
A:善待每一塊錢、珍惜每一次機會。

有很高的創業失敗案例,敗在「對資金周轉過於草率」上。

第一:握有一定的現金流。

「資金」雖然實際卻也最實在,無論商品庫存量、擴充設備、開設實體店面等,下每個決定前,所有細節都必須考慮完善。

我的工作性質關係,公司大多與行銷公司、公關公司接洽,帳款入帳期限都較長且不規律,一定要看懂公司的財務報表,試圖留下更多的資金周轉。
遇到時裝週、開發新商品,甚至疫情當前,我第一時間都是積極尋找新的業務機會,讓開源、節流一起補上缺口。

第二:設立停損點。

認清公司在沒獲利情況下你可以支撐多久,也能幫助你規劃Backup Plan。

然而時間線到仍無法轉而獲利的話,是不是要思考:商業模式是否出現問題?下一步是收手還是調整方向?
重新找一個更適合自己獲利模式,而不是硬撐。

留下可靈活運用的資金與時間、找到具體的長期獲利模式,公司才有挑戰更多項目的機會,成為「有賺錢」體質。

Q8:若沒有足夠收入,是什麼支撐你持續經營下去?調整下一步方向?
A:當時全靠第一次創業的熱情、兼職Blogger的收入支撐下去。

創業是份消耗青春、身體的事業,2013年創業The Gallery時,我的收入模式其實非常不健康,連續三年沒領薪水。

最後公司在邁入第四年之際,因收支仍未打破平衡「賺錢」而收手,
迎來的失敗經驗告訴我:「是自己沒有準備好,光靠熱情、毅力,並不足以走完創業這條路。」

後來我選擇將帶貨生意轉為聚焦在製作原創商品上,掌握生產線的出口,用原創商品吸引消費者,掌握的因素更全面。

現實永遠不會照企劃書走,你要做的是在停損點來臨前想辦法「逆轉」。

Q9:在資訊爆炸的時代,該如何不易被取代,持續被更多人看見?
A:具備與時俱進的能力,和一份不害怕嘗試新東西的勇氣。

記住一句話:「不要做重複的事,大家會看膩。」

想讓自己不被時代淘汰,你要培養對市場敏銳的觀察度,擁抱變化、接觸新領域,讓心態保有彈性。

構思年度方針時,我都會思考公司今年還能做什麼,我還能做些什麼為公司創造更多、更廣的可能性。
分享幾個我在業界觀察到的作法:

例子一:不只新興品牌,老字號也要與時俱進

以精品為例,這幾年不少品牌重新操作自家 Logo、經典款翻新,​透過更新形象進而強化品牌辨識度。
讓經典款的魅力,即便在眾多新品推陳出新下,仍在市場上佔穩一席之地。

例子二:跨界聯名

精品、彩妝、餐影界成功帶起的聯名效應,是我近期觀察到的一大趨勢。

利用不同故事包裝品牌,在兩倍影響力、話題度下,不僅讓觀眾不容易「膩」,
互相引流帶來的經濟效益與背後產生的龐大連動力,更是塑造「更高的品牌價值」的最大贏家。

今年公司也在進行一系列聯名商品,透過不斷創新,才有機會創造更多可能性。

Q10:創業路上勇於解鎖不同成就的你,下一步想做些什麼?
A:對我來說2021是「全新」的一年,新辦公室、新網站,各方面也有嶄新突破。

今年剛好買了屬於公司的辦公室,計畫將辦公空間規劃成,為女性工作者設計的理想工作室,兼具攝影棚概念,希望能利用這個空間,實現更多新嘗試。

除了將商品設計擴大到居家小物、服裝外,我也想撥出一部分資源從幕前走向幕後,挑戰「創意工作室」這塊新領域,為品牌製作形象拍攝、專案企劃、LOGO設計、商品設計等數位創意內容,以長遠目標為規劃。

不設限自己!對於解鎖新身份這件事,我從來沒有停下來過。

Q11:身為一個過來人,想送給每個在創業、經營個人品牌中迷惘的人,面對困難的心法?
A:創業是條披荊斬棘的長跑路程,你要經歷過黑暗期,才會迎來下一個閃耀的時刻。

送你我很喜歡的一句話:'Stars can't shine without darkness.' 

「沒有黑暗,星星哪來的閃耀。」

這句話是在我面臨事業收手邊緣、人生最低谷時,一邊流眼淚時看到的,是我在往後遇到低潮時一直記在心裡的事。

感謝老天爺給我這樣一個際遇,也感恩當時的自己能勇敢停下第一次創業,
不然就沒有今天的PUPUPEPE浿機與團隊了。

創業過程中一定會不斷遇見各種困難,每一段黑暗來臨時,試試我給自己的正向轉念:「沒事的!再往前走一點,就會是光明的路線(笑)」

文章來源:
Pupupepe

 

 

# 商務中心推薦 # 台北商務中心

# 會議室租借 # 場地租借

# 工商登記 # 辦公室出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