創業新聞

一個日本人在台灣的創業實錄:回首險些破產的第一年,發現「我的 MBA 好像白念了」

升級商務中心/創業心得/外商/公司設立
2020/09/08 by 佐藤峻 / 讀者投書


解決了創業最初期必須好好處理的「設立代表」、「員工薪資」、「資金來源」後,我們興奮地正式展開創業之旅──但迎接我們的,是各種初生之犢必然面對的嚴酷挑戰⋯⋯。前文請見此《一個日本人在台灣的創業實錄:用 50 萬存款匍匐前進,靠翻譯養公司的第一年》

四、尋找顧客、勉強接案(2017 年 11-12月)

在 MBA 的課程或管理書籍中,「目標市場」是定義出來的。然而現實生活中,大家的荷包都鎖得緊緊的,就算做了詳細的市場分析鎖定了目標對象,如果沒有實質的行動就沒有意義。

而我們設定的目標對象非常簡單明瞭:無論過去或現在,我們都覺得「在台灣的日系廣告代理商」明顯地有品質上的問題,因此這些日系廣告代理商的顧客(以日資企業居多),就是我們想要爭取的客戶。

我們觀察到,在台灣,對日系廣告代理商有所不滿的顧客大有人在(當然不是說所有日系代理商都不好)。而這些人廣義來說是「日商企業」;狹義的說法,則是已經高度在地化、在台灣當地就有決定權的「日系中小企業」。

我之所以先鎖定在台灣的日資中小企業,理由有三個:

大公司以經驗來說規則繁多,以 applemint 目前的資源恐怕難以應付。
大公司的預算過於龐大,若現金流管理不當,說不定反而會讓自己面臨「黑字倒閉」的情況。
中小企業通常都有當地的決定權,對於像我們一樣知名度、信賴度仍低的新創公司而言,透過直接取得當地決策者信賴的方式,獲得委託的可能性較高。
根據以上幾點,具有「日系」、「中小」、「在地化」、「B to C 」這幾點特質的公司,便成為了我們的目標對象。之所以選擇「日系」還有一個理由,就是為了避開與具有在地性的台灣廣告代理商競爭,並活用我身為日本人的這個特性。

至於如何獲得這樣的顧客,經過反覆思考後,我決定首先多去參加「在台日本人」的應酬會。本來個性內向、不擅長交際的我,被迫也慢慢地開始更為積極,參加各種應酬(雖然到現在還是覺得相當苦手...)。除此之外,我也同步開始撰寫部落格文章,強化公司網站的 SEO。

時至今日,我的公司(applemint)在「台灣數位行銷」、「台灣 SEO 」、「台灣廣告代理商」等關鍵字的搜尋排名中都出現在前列,就是那時候不斷累積下來的成果。

不外包業務,「每分錢都得爭取」就在這個時候,透過在台灣認識的日本人,我們終於開始與某位顧客進行廣告投放的洽談。這位顧客想要製作與投放的是動畫廣告,但我們過去沒有做過動畫⋯⋯。當然,我們可以將這份業務外包給其他廠商,但作為剛創業的小公司,「就算只是一分錢的利潤、也想要通通收進自己的懷裡」。

最終,憑藉著自己曾做過自由接案的平面設計工作者,且對 Adobe 的軟體也有所了解的前提下,我還是決定接受了這個案子,並在一個禮拜內徹底不眠不休地學習動畫製作,最後也成功完成了作品。雖然如今回頭看起來,當時所製作出來的動畫,在很多細節和素材上可能都還未臻成熟,但也因為這個誤打誤撞的委託需求,最終讓動畫製作成為我們公司的服務項目之一,為我們這家小公司帶來了嶄新的收入來源。

其實這段過程中,我們總用「我們可以做到」來自我激勵,並且讓自己在壓力下「被迫成長」。當然,還是要先衡量自身條件──如果明明不行卻說可以,最後還造成客戶的困擾,是最差勁的行為。

五、陷入財務危機( 2017 年 12 月- 2018 年 3 月)

就這樣,作為我們主要事業項目的數位行銷,在不知不覺中顧客成長了不少。然而營運成本,以及令人害怕的人事成本、辦公室房租等開銷,也毫不留情地迎面而來。

正因為小公司容易面臨所謂的「黑字倒閉」狀況──也就是明明帳面上有盈餘,卻因現金流週轉不靈而面臨破產的案例──所以儘管我們有利潤,每月仍過得膽戰心驚:

人事費用、案件成本、辦公室租金的流動(支出)約新台幣 20 萬元(日幣 70 萬円)、工作成本與管銷費用等約新台幣 10 萬元(日幣 35 萬円以上)⋯⋯這些支出都來得又急又猛,讓我們每天都在自虐地朝著毀滅倒數計時(苦笑)。

當時我常跟創業夥伴開玩笑說:「現在的客戶如果跑掉任何一個的話,再過半年我可能就會死掉w」。如果這時有辦法融資、或有創投加入來分擔我們的沈重負擔的話,說不定我會開心的飛起來──但很遺憾地,當時並沒有任何這樣的機會。對我來說,不論是怎麼樣的投資 / 商業模式,「在低價時買入、高價時售出」是最基本的觀念。如果當時有間跟我們一樣的新創企業,財務狀況(現金流)很危險、但獲利模式已經上軌道且很有潛力,只要有人願意投資就很可能好轉──你會不會投資呢?

我個人和過去所受的商管訓練都指出,這時正是最佳的投資機會──與銀行不同,對於有潛力的公司,投資者會選擇在雨天為它撐傘,而不是晴天。

但現實的市場狀況卻完全不是這樣:台灣當地的潛在投資者,大多寧可投資金額高、相對「穩」但「賺」得少(潛在獲利比率不高)的項目──例如高總價的房地產;已具規模的準公開發行公司等。因為這樣儘管獲利率可能有限,但(因為單價高)總報酬卻很可觀。

六、浴火重生、顧客上門( 2018 年 4-6 月)

就在眼看著要瀕臨「黑字倒閉」的危機中,過去幾個月來持續撰寫部落格、網站 SEO (搜尋引擎最佳化)的成果卻逐漸顯現:自 4-5 月開始,從 Google 搜尋進來的諮詢開始有增加的趨勢,符合我們目標對象的客戶也陸續出現,之後又有好幾次透過友人轉介接到案件──我們終於開始有了更穩定的收入來源。

也就是在這個時期,我們的營業利潤終於不但出現正數,還開始有現金可以儲蓄了!就我認識的範圍裡,打從剛創業起就有穩定客群的人幾乎不存在,雖然不至於是 0 ,但也幾乎沒有大規模的委託案──這段過程真的讓我意識到,要讓訪客從認識公司到成為公司客戶,難度真的相當高。

在這個時期,透過創業初期客戶因為滿意而轉介,也為我們帶進了更多新客戶,真的很感謝大家很多的幫助。從中我也體會到──雖然這點可能不見得大家都認同,但我真心認為與其一直汲汲營營地去開拓新客戶,不如將重心放在現有客戶身上,盡力做好每一件眼前的事。這樣自然會因為口碑,帶來更有機會成交的新客戶不是嗎?

與此同時,我們也開始收到實習需求的詢問,我也藉此開始逐步建構公司內部的管理制度,以利將來能雇用實習生。

七、總結創業一週年,我的所思所想:

這樣一路看下來,不知道大家覺得如何呢?

突然想到,寫著寫著遺漏掉的是,若要說第一年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事,那就是當時用身上僅剩的 10 萬日圓飛去日本簽約。因為錢真的所剩無幾,我搭台灣晚上 10 點出發的 LCC 前往東京,在機場裡面睡覺之後、隔天直接去業務商談,商談完的隔天深夜,就直接回台灣。

這樣倉促的出國回國,理由無非是因為想要省旅館費。但早上機場的噪音,讓我睡不到 3 小時就醒了,晚上與朋友吃飯後還錯過了往機場的末班車,最後只好在蒲田站下車。因為也沒有搭計程車的錢,我只好再從蒲田花一個半小時徒步走到羽田機場,抵達時,可以睡覺的長椅早就全部被占走了。

前天只睡 3 個小時,又步行了一個半小時的關係,讓我的身體極度疲勞,最後穿著西裝就在地上睡著了。
而且,當時因為事業還沒步上軌道,跟創業夥伴 Eric 的關係並不好。現在因為事業比較好,與 Eric 的關係也開始好轉了(笑)。

我想這些內容,對於同樣有創業經驗的過來人們來說,應該是很有說服力、或者讓大家心有戚戚的。對於正要創業起步的人來說,如果能在一年內學到這些東西的話,我會覺得相當幸運。同時只要經歷過這段,剛創業時很多不敢講的想法,一週年後回首,也會變得很想跟大家分享──因為這些心得經過自己的驗證,無論成功或失敗,都會想讓其他人知道,好幫助大家少走一些冤枉路。

以下是我這段時間的體會,分享給大家:

.最重要的是靈活度

現在回想起來,如果剛創業的時候想法不要那麼固執僵化就好了,也就是說不要太侷限於「成長駭客」這類書本中的詞彙與知識一味照用,會好上很多。

畢竟,創業順利的人,大多不是學術專家,而是善於臨機應變、能針對不同情況給出不同服務的人不是嗎?

在經營事業的過程中,靈活度是很重要的──就算最初的點子、企劃並非完美,但只要是有靈活度跟執行力的人,無論何時都能即刻修正方向,讓事業步上軌道。(當然最初就能想到天才點子的話,就不用這麼痛苦⋯⋯)

.從投資者的角度思考

最近突然明白,為什麼投資者都要先見人(創業者)。

因為在創業的初期,創業者或核心團隊的韌性、靈活度、投入程度,都會非常大地決定這家公司能否發展起來。「不是投資新創而是投資人」這點,我很贊同。

除此之外,雖然是我自己的看法,但如果我是投資者的話,恐怕不會投資剛要起步(也就是還沒有正式營運、只有很漂亮的計畫)的創業公司:因為創業家最初多對自己的產品或服務抱有極大的自信心,不願意對任何條件妥協。因此不但給投資者的出資條件相對不會那麼好;未來因為挫折打擊而垮掉的風險也很高。

對我來說,比起在剛創業就投資,我認為更應該在具有潛力的公司陷入困境時伸出援手。這正是來自我自己的經驗:如果在知道公司明明很有潛力、卻陷入財務危機時出現投資者的話,我絕對會以對投資者相對好的條件接受投資,並抱持著由衷感激的心而加倍努力。

.別盡信書本中的理論,向世界學習吧

再來就是 MBA 跟創業真的一點關係都沒有。當然,如果你在 MBA 時找到創業夥伴或加入頂尖 MBA 學校的創業育成中心、創業輔導體制就另當別論。不過坦白說,比起在 MBA 裡學習的那兩年,我覺得自己在這創業的第一年間成長更多。

還有,很多人說唸 MBA 是為了養「人脈」,但其實當我想要把在 MBA 時建立的人脈,從朋友關係轉變為客戶或合作夥伴關係時,意外的發現,朋友們的錢包關得比我想像中還來得緊太多⋯⋯。

當然,我也認識讀歐洲頂尖 MBA 畢業的校友──他們的人脈不開玩笑,真的就是世界規模的等級,如果有考慮修讀 MBA 學程的人,請務必選擇世界頂尖的學校就讀。但為的未必是你「創業時的第一桶金」,而是隨著自己的發展,能夠持續和這些人交流學習。

總而言之,我的結論是:如果是想學習更多經營管理實務的話,最推薦的方法就是直接創業。相反的,對於那些在跨國公司工作的人來說,想要構築世界各地人脈,並藉此將公司(已經很知名的)產品、服務銷往海外的人,就很適合去 MBA 就讀。

順帶一提,我的公司現在也有一個就讀 MBA 的學生前來應徵,但我絕不是因為他擁有 MBA 證書才雇用他的⋯⋯(笑)。

以上就是我在台灣創業第一年的心路歷程,在此透過文字紀錄的方式與大家分享,也希望能帶給想創業的人一些勇氣。

applemint Ltd.
CEO 佐藤峻


執行編輯:吳玲臻
核稿編輯:張翔一



佐藤峻 / 讀者投書
佐藤峻(leo sato),畢業於國際基督教大學 (ICU) 。而後在台灣農場展開每月 3000 元的生活,並在同時透過影片自學中文。回國後於日本半導體大企業就職。2015 年於政大修習 MBA 並以交換學生前往國立新加坡大學進修。
MBA 就學期間,設立了專門介紹東京夜店的網站,而且僅透過 SEO 導入了自然流量,每個月便取得固定數量的潛在客戶。MBA 畢業後在外商廣告代理商,擔任微軟數位行銷的負責人,並在一項 B to B 的專案中,取得超出客戶 KPI 3000 多件的潛在名單。之後來到台灣任職電商網站的數位行銷負責人,透過統計與 GA 等工具,協助美妝客戶大幅提升每月銷售額與轉換率。2017 年於台灣設立 applemint。持有 GAIQ (Google Analytics 個人認證) 證照。




文章來源:

換日線

 

 

# 商務中心推薦 # 台北商務中心

# 會議中心 # 台北場地租借

# 工商登記 # 辦公室出租